探寻红色印记,感悟革命精神——中国矿业大学“燎原二十站,彭城红色行”星火实践团走进马陵山

发布者:陈之玥发布时间:2025-08-02浏览次数:10

宿北大战纪念碑

陈毅铜像

7 月 30 日,中国矿业大学“燎原二十站,彭城红色行”星火实践团走进马陵山。这座兼具秀丽风光与红色记忆的山峦,成为实践团成员们联结历史与现实的纽带——在触摸革命印记中应用知识、锤炼能力,让红色教育真正成为滋养成长的实践课堂。

马陵山地处苏鲁交界,险要地势使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战略要地,每一寸土地都沉淀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实践团首站来到马陵山革命纪念馆,成员们并非简单浏览展品,而是带着“如何从地方史看全国革命格局”的思考展开探究:在抗日根据地史料前,大家对照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中的敌后抗战理论,分析马陵山根据地与华北、华东根据地的战略呼应;在支前故事展区,结合社会学中的“集体行动”概念,讨论群众支援淮海战役的组织逻辑。文献资料与实物展品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碎片,而是成为成员们验证理论、深化认知的鲜活素材。

沿着山间红色足迹前行,每一处地标都成为能力提升的实践场。在“藏兵洞”遗址,成员们俯身观察洞壁斑驳痕迹,结合军事地理学知识推测当年的隐蔽策略与物资储存逻辑,有人拿起纸笔绘制简易地形图,还原八路军利用地形作战的智慧;登上山顶瞭望台,俯瞰连绵山势时,大家基于当前地形特征,讨论如何布防、如何传递情报,将历史场景转化为锻炼思辨能力的互动课题。“站在这里才真正明白,为什么说地形是战争的‘隐形战友’,课本上的理论突然有了画面感。”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中感慨。

此次马陵山实践,让成员们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价值观塑造。大家深刻认识到,彭城大地上的红色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青年成长的“活教材”:从纪念馆的史料分析中提升历史思辨能力,从战地遗址的实地推演中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从革命故事的深度解读中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革命精神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要在这样的社会接触中,让红色基因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奋斗力量。

作者:李浩燃 郝大章

摄影:李浩燃 贺勇 

一审:陶冰冰    

二审:马成成    

三审:周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