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化工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有这样一位老师,他汗洒讲台育英才,兢兢业业;他投入科研苦钻研,勤勤恳恳;他风趣幽默又敬业,亦师亦友。他就是今年33岁的李小川老师。
2013年6月留校任教至今,短短4年,他先后指导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今年他指导的团队又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的优异成绩。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对他来说,带领学生共同攀登科研高峰,是自己永远坚守的初心。
踏脚实地的“行动派”
“身为普通人的我们,最初并没有确切的目标,一步步走来,我们才明白自己心里最想要到达的地方。”李老师说,一点一滴知识的积累,一步一步踏实的前进,最终他选择了教师这个神圣的职业。
谦虚是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对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他说:“相较于匡亚莉教授等一批资历深厚的教师,我的经验还远远不够,还有许多东西要向前辈们学习。因为对于工程学科的老师,只有实践过、经历过,肚子里才有真材实料,才能与学生们分享经验。”
李小川老师工作兢兢业业,积极上进,工作短短4年,就获得了中国矿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煤炭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还获得了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博士后基金等科研奖励和多项科研项目。在他看来,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落实,再努力地提升自己”。他认为:“技术和创新成果只有在生产生活中得到较好的应用才能算成功,要达到这个目标,脚踏实地深入现场,一边动手操作一边用心思考,才能够真正领悟到应用创新的真理。”
同样经历过学生时代,李老师分享了他对于学习的经验和感悟:“自学能力是学生必备的素质。此外,学习的兴趣也不可或缺。只有感兴趣,才能专注地投入其中,所以培养自己对专业的兴趣非常重要”。
因材施教的“领路人”
李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谈起那些优秀的学生,他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魏涛同学身上的钻研精神十分可贵,他一心投入到科研中,带领团队从无到有,积累了大量的成果;薛斌同学作为这次‘挑战杯’竞赛的主答辩,身上洋溢着阳光和自信;申志远同学踏实肯干、执行能力强,付出了很多但也学到了很多……”在他看来,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匹千里马,拥有无限能量和潜力,而他的任务,就是因材施教,激发每个人的潜力。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和竞赛这条路上,李老师注重学生团队的成果培育和过程培养,先后指导了2项国家级和1项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指导的项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最佳创意项目”和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成果交流展会“最具潜力创意奖”等奖励和荣誉。对于社会阅历尚浅的在校学生来说,这些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重要的财富。
陶行知先生有言:“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李老师也希望成为这样的人。他乐于传授学生知识,愿意与学生真诚交流。他说,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同学并非都是成绩拔尖的,只要愿意参与,他就会极力支持。参赛的结果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激发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执着于科研的热情。
“学生们的积极上进和蓬勃朝气也同样感动着我,带动着我与他们一起拼搏。”他说,自己愿为良师,指出错误指明方向,让学生大胆前行;愿做益友,关爱同学共同进步,做学生可靠的后盾。
沉稳坚定的“乐观派”
科研路上,不会一路顺风顺水。李老师的家境并不富裕,一路打拼至今,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曾品尝过,失败和挫折也曾多次让他感到沮丧,但他最终都坚持了下来。
“我永远向同学们传递着下一刻就会收获成功的乐观态度”他说,“成功的取得不仅在于你有足够的能力,更在于你失意时能承受多大的挫折。大学生需要在人生的各种挫折中磨砺自己的意志与品质,积累面对更大风雨时的应对能力和经验。”他认为,抗逆能力是一个人必备的素质。
除了挫折承受力之外,他认为表达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十分重要。“大学生工作以后,有很多场合需要口头和书面上的表达,表达中措辞的恰当使用、完善地传递关键信息等都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保障”。而对于工科生来说,优良的交流能力恰恰最容易被大部分人忽视,所以注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必不可少。此外,李老师建议,大学生还应当具备必要的执行力,有计划没行动等于零,有了目标,落实更重要。“不能天天躺在床上想今天或明天我要干什么,要行动起来。如果说想要参加马拉松,那就去锻炼,去加强自己的体能,在经过完善认真的准备后,你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李老师如是说。
在李老师看来,攀登科研高峰的道路上,自己仍是一位初学者。“与其空谈梦想,不如脚踏实地”他说,“生活永远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认真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