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能源,发展新工科)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2010 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中国矿业大学为该专业首批10所设点高校之一,于2011年首批试点招生,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依托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序列,并获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等级;其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得到双重认证:支撑的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顶尖行列,化学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面向国家能源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需求,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基于开拓学科视野、触发技术革新和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工科”思维,通过学科交叉融合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重点突破新能源开发、智慧化工、碳循环经济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为推进能源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障。
1. 培养目标与要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健康品格、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新能源开发、智慧化工、碳循环经济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课程设置
专业主要核心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化学电源、碳一化工、能源化工设计等。开设有二氧化碳捕集与化学转化、能源催化、氢能技术与燃料电池、光电转化与太阳能电池等特色选修拓展课程。
3. 学制、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学制:4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4. 就业情况
在"双碳"战略目标驱动下,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体系重构已成为国家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这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涉及能源生产、存储、转化全产业链的技术突破,亟需具备多学科交叉能力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人才提供核心支撑。从行业发展态势看,我国光伏装机容量已连续8年全球居首(2023年达5.3亿千瓦),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5万辆,动力电池产业占据全球60%市场份额,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催生了年均超10万人的专业人才缺口。特别是在光电催化能源转化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交叉领域,作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技术路径,已纳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畴,仅2023年相关科研立项就突破200项,直接带动高端科研人才需求增幅达35%。数据表明,未来五年能源化学工程领域毕业生供需比将维持在1:4.5以上,无论是新能源龙头企业研发部门,还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均面临创新型、复合型能化人才的持续性紧缺局面。
新能源,新工科,新征程,这是一个朝气蓬勃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欢迎大家报考中国矿业大学的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共同开创属于我们的崭新时代!
能源化工,质造新生!
专业照片
能化专业“双碳”特色专业实验室
江苏福瑞士新能源有限公司 江苏吉麦新能源车业有限公司
徐州普罗顿氢能储能产业研究院 中环领先(徐州)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
能化专业“双碳”特色实习基地
专业杰出校友
王成涛,男,能源化学工程2015届本科毕业生,现为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累计引用2000余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首席)等10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获浙江省优秀博士毕业研究生/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浙江大学“五好”导学团队建设奖和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等奖项。
郭凡辉,男,能源化学工程2015届本科毕业生,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化工系副主任。曾担任团中央扶贫接力计划志愿者。担任SCI期刊Molecules专刊客座主编、《化工学报》与《化工进展》首届联合青年编委。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专利20余件,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卓越博士后计划、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循环经济科技创新青年优秀贡献奖”等奖励。